認識老人失智症

    台灣社會人口結構於九○年代初期已步入高齡化時代,由金字塔型變成倒金字塔型,老年人口的上升,其原因可能是生產率的下降而導致。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罹患失智症的比率也因而提高。失智症簡單來說是一種腦部疾病,產生非正常的老化情形,而是腦部神經細胞逐漸喪失。這類疾病的表徵或症狀可能因人而異,其病程是漸進的,初期可能只有短期記憶喪失,也就是只記得過去的事而忘記了眼前的事,漸漸地才喪失思考及判斷能力,乃至無法自理日常生活,病情發展到最後階段,心智功能會完全喪失。

 

    由於此類病症為心智功能喪失,據今之醫學仍是無法治癒而回復,目前的藥物也僅能減緩患者急遽惡化,並視照顧者可否適得其所,這也是病情緩急的關鍵因素。失智症個案普遍有記憶、智能、人格的缺損及其他高級皮質功能缺損,而使其解決日常生活問題能力受損,在溝通技巧上發生困難及產生情緒控制上的障礙,隨著病情的進展,從最初的近期記憶力下降、退縮、對事物不感興趣、逐漸退化,發展至疾病末期的大小便失禁及體重明顯下降,終至無法活動而完全臥床,甚至呈現昏迷狀態。

 

    老年失智症的日常生活照護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因為是老年人且失智就覺得日常的照護不重要,就輕易忽略掉個案本身的感受,不要把他們當作很奇怪的人,也不要覺得失智症就像精神病一樣,感到很可怕。雖然會因疾病本身的問題,而造成日常生活功能喪失,但是照顧者也一樣要維護其本身的自尊,這也是讓其日常生活功能免於急遽退化的重要因素。瞭解失智症者失常行為產生的原因之後,在照顧上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規律化、簡單化並避免過多的刺激。例如:環境噪音的減少或是訪客的限制,但亦避免太過單調的環境,因如果完全沒有刺激,病患亦有知覺剝削的情況,甚至會退化的更厲害。

 

    通常失智症患者在語言方面會出現記憶力減退,重複語言,定向感差,所以照顧者應有耐心,不要馬上否決他的話,說話態度要沉穩,視線應保持平行,要表現出關心及興趣,要注意說話的語氣,適當的使用非語言給予現實感,若其聽不懂話意時要予以鼓勵,以減輕其挫折感,切勿表現出不耐煩。而在表達關心方面,非一定侷限在語言的溝通,可以利用肢體語言、微笑、臉部表情、握手、擁抱都是很好的方式,也可以搭配語言及一些非語言的動作讓患者更能了解這句話的意思。專業醫師指出,照護失智症患者須具有五大要素-專業能力、同理心、一貫性、持之以恆、良好的氣氛。這五大要素可以說是照顧病患的法則。

 

    照顧一位智能喪失和行為異常的病患比照顧一位只有生理問題的病患有壓力多了,其具有沉重責任,因為病人漸漸失去判斷、表達、衡量的能力,病人會越來越依賴你,也因病人已不再會用文字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你必須用其他方式來了解。再者,病人性格改變和行為異常之發生常不可預期,這會讓你難以忍受,甚至有時候你要費很大力氣去調整自己的心情,雖然你知道病人根本沒有任何惡意。可見失智症影響的不只是患者本身,還有患者的家庭,也許沒有其他疾病可以有這樣強大的反作用力,使得病患家屬變成了隱性病人。因為親人病程的惡化會把你自己拉入一種孤獨、精疲力竭和努力付諸流水之感,同時在你期望著親人能安享晚年之時,卻不得不看著他逐漸、不可回復地失去自主和認知能力,這會讓你感到莫大的憂傷。

 

    照護的能力、耐心與認知,是避免病症急速惡化的關鍵;而照護者的自我調適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同時也期待政府能正視老人失智症的議題,在照護上給予照顧者更多輔導援助與資源;並希望社會大眾,也能給予失智老人多一些關愛的眼神,不要吝嗇伸出援手,莫讓失智症老人成為社會的負擔、社會的邊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