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慈園丁寄語

    諺云: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久遠之計。又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自古來今,善卷載刊晰世,汗牛充棟,警世箴訓,周知不乏。天地間最為靈感的是人而非鬼神,蓋因人之可塑性最高,善可及神,惡可及魔,然人之善性本乎天,故人良善之天性是本然俱足,只因物慾起而本心障蔽,致自掃門庭視溺不濟。誠然下述:

「客有自田間來,謂紈絝子曰:年來早澇為災,鄉農啼飢號寒,有不堪其命之勢;今逢雨暘時,若青青郁郁,將見麥有秋而腹可鼓。紈絝子曰:余自有生以來,衣錦繡而食膏梁,溫飽無間,雨暘不時,何有飢寒之足云?客曰:子誠知己之樂,不知人之苦,所謂『坐井觀天』,也豈知世界之大?」

    若人與人之間,而可向隅不問,不知救災恤鄰之道,此則折煞萬物之靈的享譽,也拂逆天生善性之本質。

    吾人每每動心於人間的溫情、感佩於他人之善舉,偶然不免也心生效法之念,但身處今日繁忙的工商社會,每天為事業為家庭而奔波,實有分身乏術之嘆。這是多數人的心聲,「人間處處有溫情」,而我們能作的實在太少了,於是僅能將隨手可及之棉薄,轉化成對社會著實需求的付出,也將這份善心與理想寄託於慈善團體的行使。

    宗教之立基,除卻導化人心端風正俗外,亦當發揮其慈善功德救溺濟急之義務,所謂取之於社會當還之於社會。《德修堂聖慈功德會》並非知名的慈善機構,而其行善的目的,也不在博得任何的讚譽,僅是秉持著履行一份宗教人的義務並圓滿善心大德的託付。雖然這份力量或者微不足道,然在《德修堂》恩主公神恩的加持與所有愛心會員無私奉獻的感召下,「慈悲與幸福」的理念早已深植我們內心深處。

    宗教志業與一般企業截然不同,需以悲天憫人與關懷生命的情懷為立基,注入在濟世志業的推展中,讓有限資源,發揮一份真正著實的濟助力量,不在施佈的多寡,而在其運用能否恰得其實,符合救助的真實意義。創會以來,我等不敢忘懷於恩師的勵勉以及善心賢達的期許,資源固然匱乏,然本著分毫都是血汗的匯集,始終不敢怠忽與濫用,方寸之間,審時度勢剖斗折衡,冀能予以濟急,並落實其著實的意義與功能,如此亦才能契入德修堂濟世助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