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往開來的儒教新風貌

    孔子在中華文化圈中具有崇高的歷史地位與學術地位,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開創私人講學而把知識普及於平民的人。孔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唯物主義的實證精神與辯證法的實踐意味,他的哲學觀點把古代思想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亦是莫大的貢
,並把人的現實生活提升到重要的地位,並教導人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人生。

    儒家學派的建立﹐原始於孔子。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錄《論語》一書﹐實已描繪出孔子的一個思想面貌。《論語》一書的重要性在於:外可與思想史的歷史資料相符合,在考證檢驗下是具有可信度的文本資料;內則其思想的內涵較具代表性。孔子繼承了夏、商、周三代以來的禮制,更甚而的是西周的禮樂文化傳統。周公是他所最景仰的典範。堯、
、禹、周文王、武王是他所推崇的古代君王。孔子開創了一個以六經典籍《詩》、《書》、《禮》、《樂》、《易》、《春秋》為基本的教材;以「仁」、「義」與「禮」為教學宗旨;以君子之道「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為人格理想;以「為政以德」作為主政者的行政依據﹐及以「正名」、「民無信不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為百姓的倫常圭臬;以「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為教導學生的四個科目﹐培養出一種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之生活態度與文化理想的教育學術。

    傳統儒學是由天道形而上的問題﹐與倫理、政治問題相結合而成立的。中國儒教會立根於社會大眾﹐建立為一宗教性的儒教﹐上承孔子、孟子、荀子、易傳、大學與中庸神性義的天道觀﹐建立神性的宗教形而上學﹐而盡其宗教、道德、社會文化教育的功能﹐既對人的宗教要求有所肯定與滿足﹐亦對人的道德行為社會文化的教育有所倡導與輔助﹐對現實的政治可產生某種制衡的功用﹐對社會現存的因過份迷信而產生的弊害﹐亦可盡其除垢揚清的功能。所謂教者立法以教人也」。教育乃國之大本,亦是儒家思想傳承的重要軸心,立教之目的是為建設一個完整的社會制度,以及人文秩序的「人格教育」。推廣家庭倫理,落實於生活中,利益社會、國家,不斷地在各地倡導人格教育;其目的,是以人格教育結合現代與傳統精神及物質層面,讓東、西方重要的價值觀,能超越不同文化背景、國與國間的界限。現代社會最大的危機是道德淪陷,人倫秩序錯亂,以致家庭倫常觀念崩陷,及年輕人的價值觀混淆。許多青少年的生活沒有方向感及道德願景。若能針對目前最需要的「心靈教育」「生命教育」等議題下功夫,以求符合「神道設教」儒家的思想及精神境界,進而挽轉人類面臨的生活危機。

    宗教意義不在於什麼大道理只要能從普遍文化來處理時代危機,注重「齊家」家庭倫理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則是對「治國」最具根本問題的解決與效果。歷代儒家之明宗立教,在宗教信仰,道德修養,倫理規範與政治法制各層面,都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而未來儒教的生活實踐更要涵蓋人的生活世界的整體,從哲學的普遍性思考而言,充分運用理性的分析、詮釋、與批判能力﹐重新恢復儒學與儒教之間理論與實踐之辯證活力﹐以培養合理合法的經濟、社會、政治生活;充實人的道德、藝術、宗教、與哲學等精神價
﹐實現一個宗教、自然與人文的相和諧﹐即儒家傳統「天」、「地」、「人」三才之道相和諧的生活境界。自孔子始即已開啟一種立基於內化之德性的形上體驗與宗教信仰。孔子在《論語》中即透露出個人與天之間存在著一種特別相契合的關係,且其德性觀蘊含著以天為主的超越意識。孟子本著孔子這種超越的體驗,進而推擴地認為任何人如果能發揮本性中天賦本有的善,均可上與超越的天形成內在的契合。

    未來我們將更虛心審視西方現代宗教思想家們在現代文化與宗教意識之間所努力的觀念探索,他們從「敬虔」、「奧秘」、「終極關懷」、「主體性」與「互為主體性」等向度,試圖釐清宗教信仰與道德實踐甚至整個文化實踐之間的分際與關聯,對照他們的思想與體驗的結晶,對於我們重新反省傳統儒學與現代儒學的宗教意識具有莫大的幫助,不僅可以藉此回頭肯定儒家平實而高明的宗教性,而會通於佛教與基督宗教,更可以發揚儒教貼近於人文與自然,此將有所貢獻於未來世界之普世宗教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