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欲在於安

    華夏文化博大精深,歷經數千年的演譯,無論在政治、文化、人文思想,歷代以來都有相當輝煌的史蹟可循。春秋時的諸子百家學說,也因其身處亂世,始能蓬勃發展且一一經歷淬鍊。秦王政統一六國,廢除封建制度,雖鞏固了君主地位,最後終因法家思想不能兼容並蓄地於文化方面風華薈萃,導致民心思反而亡國。大漢建國,百廢待舉,又逢內憂外患,不得不以道家老莊無為思想而戒急用忍,方有後來武帝的雄才韜略,極力推崇儒家思想,以成就華夏歷史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

 

    歷來修者,各有其門道,因六根不能清淨,故而當務修行之各家法門以入手。然不論出世入世之者,不啻研經釋典,埋首於經句之中,期能解悟人生真實理諦以契入本然真性,解道慈之精義以救溺倒懸於火宅,更冀國家政躬國泰長治久安,如此人民才能有未來願景之可期,百姓也才能免於時時之恐慌與堪慮。後現代主義的轉型之驟,資訊發達的疾速西化而忘卻根本,僅圖輸贏兩極唱作俱佳的政治惡鬥,愚弄百姓之甚,教人痛心疾首。禮儀之邦何在?仁義道德棄如蔽徙,民主之流何用?內涵素養蕩然無存,政黨對立,相戶攻訐唱衰,上行下效之下,欲青少年衷懷遠景、知書達禮焉能期矣!

 

    村野匹夫,焉能懂得政治,草莽寡陋,更難知解統獨。只是知曉在歷史的巨輪裡,無論哪個政黨主政,都僅是其間脈動的一個點,其是非榮辱,後世自有公斷。國土縱有界域之分,政治操持雖有制度之別,科技文明自有開發之異,惟根源之不可抹滅,也難以介分釐清,但祈在一味地去中國化之際,切莫葬送了華夏人文精神,犧牲了道德倫常規範人心的功能,與否,實令國人難以想像未來將何去何從,當如何期待教養雛子以成國之棟樑、未來的主人翁。

 

    自由民主的價值需構基於人格素養之上,光憑口舌之快而操弄民粹的政客,或言過其實,或親同異誅,或缺乏不同邏輯裡念的相互融通與整合的同理心,在在顯露於百姓眼前的僅是醜陋與魯莽,身行不能以範,道德教育的摒棄,國民素養焉能提升。教育乃國之大計,十年樹木方得百年樹人,此乃刻不容緩之要務,惟有重拾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重倡倫常觀念,方能找回既有的社會秩序與價值。試思屁孩淪為青少年之代名詞,任誰都難卸責,因為我們都未善舉教養導化之範,沒了倫理準則,何能繩愆糾謬?細思在大快人心的唾罵之餘,我們可曾反觀這正是混淆了下一代價值觀與人格養成之最不良示範。曾經巍峨的古國,自詡博大精深的文化之邦,大同思想的幼有所長,卻長於逞凶鬥狠;老有所終,竟終於安養深院,可不唏噓!

 

    去日不再,往昔不返,經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聖人自無不仁,故萬物因覆載而得蓬勃,百姓蒙德澤而以潤生。今民之所欲,期能安心、安全、安定地生活,以無比的寬容揉夷造化之契機,偕文化根本以放眼未來,以理性與成熟的態度面對文明的轉型與蛻變,此之所願冀常在藍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