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出生命的火光

    佛說一切法,對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焉需一切法。人心難測,依附攀緣,心上生心,念念不絕。遇得則喜,逢失而哀,悖心則怒,不遂而苦,思緒總是百轉千折槎枒錯落,深溺業海之中載浮載沉。所以人生豈有不苦之理,其殊異只在人心的內斂與外放程度各不一罷了,因此修行本是份內之事,更是一生必然的功課,其不在求取功果位列仙班、成仙得道,只為圓融一切的人事物,求得心靈上的平靜安詳,完成自己更幫助他人,籌謀這人生一遭的自在與圓滿。

 

    往昔的人修行學道,大抵由尊師心印相傳,旁人不易而得,今之資訊發達,善知識廣傳,很多人對「修行」這兩個字並不陌生,網路上也不乏這類的文章分享,但是有多少的人真正懂得「修行」這兩個字實質的意思呢?我想一知半解的人還是佔了大多數,甚至有些覺得自己已經在修行的人,也不見得真正了解這兩個字的著實意義。

 

    修行之者何?《金剛經》中佛說的「如筏喻者」,是以划船渡大海為譬喻。筏或者船是比如佛法,渡大海是譬喻從輪迴生死到解脫成佛的過程,輪迴生死譬如此岸,解脫成佛乃稱彼岸,此大海茫茫,非有船而不得渡。當今社會有很多人都上了法船,上了船的人應該說已有希望到彼岸,可是也有很多人上了船之後,又改變主意,跳回此岸,有的船老是在此岸港口不離開,有的船雖已划到海中,但不知邁向何方,有的船則老是在兜圈子。經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東土難生今已生。何以此些船去向還是不一而別呢?

 

    「修」這個字廣義來說,就是修正自己,那麼需要修正自己那些地方呢? 要從修正自己的身、心、言、行先做起,我想很多人都會說,修正自己的身心言行,這我知道啊!網路上很多人都有在教,善書上也都有記載啊! 我都知道了啊! 然而「修」卻只是第一步,真正重要的卻是「行」這個字,什麼是「行」呢? 顧名思義就是「身體力行」的意思,也就是要實際去做到,而不只是知道而已,是要將知道或所獲得的領悟,實際地落實在自己的身上,要真的去做,實際的去付諸行動,而不只是口頭上說知道而已,就誠如倡導知行合一的《王陽明》先生講過的一句話「知而不行,是為不知。」知道了卻不去做,就不能說知道,應該是還未能真正理解跟明白,因此當自己對於修行的認知,只停留在知道、看過、聽過這樣的理論階段,才是真正不了解修行意義的人。

 

    無量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對於修行學道而言,得生於斯世應該感到最為慶幸的,然而若不知由衷的老實修立地行,在修的領域中,就只會停留在「知」的部分,也就是接受了修行的相關資訊,對此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已,因都是聽別人說,聽別人分享的一些訊息,僅能藉由文字語言的部份去知道這些訊息,而這些都不是自己的,都是別人體現的,因此也只能藉由所聽來的去猜測、揣度,甚至想像,而讓自己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但就因為這些都不是個人著實的狀況,也不是自我的親身經歷,要如何能有深刻的體悟呢?這只是將別人敘述的情境,套用在自己的身上罷了,這些別人的體驗從來不曾變成自己的,因此如果自己不實際的親身去做過,去嘗試過,又如何能把這些「知」真正變成是自己的東西呢?因此「行」是非常重要的,修必須透過行來印證跟落實,才能真正感受到修的必要與好處,而不再僅是停留在聽別人說而已。

 

    有真誠的心來行持必能反證於修,堅定的意志毅力以觀照住二六時中的起心動念,戒改外在缺點之餘,同時也能洗滌原本不自知的內在習氣。吾人從小所養成之錯誤觀念的固化,以及宿世積累下來的習氣所致,無時不刻地在影響着自己的行為,明知其不可為而為、而言、而行,明知當轉法輪而解脫,但遇事則潰敗,心卻總是為外境外緣所囹圄,該淡的淡不了,當放的放不下,須振作的卻又提不起勁,復加業力的牽纏侵擾,整個腦子就像是壓力鍋一般,時時沉溺於喪氣的氛圍裡,久而久之便隨波逐流而棄修了。習氣乃是累劫累世我們所積累的習慣模式,儲存於第八阿賴耶識中,不自覺自己的生活模式會跟隨以前阿賴耶識中的記憶成為一種個人特質。大部份的人常常喜歡用自己的觀點來判斷所有的人事物,而每個人的人格特質也常會因為生活環境遇到重大變故,甚至逢業力果報或是外靈干擾而有所改變,進而影響自身的生活。習氣是可以透過修行並積功立德以消除累世業力之後,惡的種子會慢慢消除而替換成好的種子,再加上多行善布施、利益眾生,不好的習氣控制生活的因素就會慢慢改善,就較不會因為習氣而障礙生活,往昔一切以自己為中心的意識也會因而削減。

 

    修行的難易度在於個人願不願意管好自己的心,每一個人的狀況跟心態都不同,其難易程度也會有所殊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願意下定決心來修正你自己,那修行對你來說,肯定會比別人更容易,因為這是你自己要做,也是你想做的事情,你對修行所願意花的時間,下的功夫跟用心的程度就會高,自然修行對你來說,就沒有那麼難了,但是對於那些無心於修行的人,寧願將時間花在工作上、應酬上,或朋友的聚會上,吃吃美食、逛逛街、網路遊戲上等等… 對於他們來說,連花這樣的精神或時間在修行上都不願意,修行對於他們來說當然會覺得很難,甚至覺得遙不可及,怎麼還會想要修行呢?

 

    常聽聞道場中人說等有時間再來修,更甚者有謂等下輩子吧!每個人累世以來所具足的善因緣都不同,錯過了這個因緣點,日後是否還有此機緣造化,乃至來生能否再有因緣際會入道場,我想,這個問題只有天曉得!明天我們會有怎麼樣的遭遇,這任誰也拿不準,更遑論未來乃至來生呢?常聽見身為母親的會說:「哎呀!我是很想修行啦,可是孩子還這麼小,家裡的事情又忙得透不過氣來,那裡有時間修行呢!等孩子們都成人了,那時我就可以安心修行哩!」也許很多人都曾經生起過這種念頭。話說有一位母親十多年前曾這樣說過,可是她現在還正忙著替女兒照料孩子!也常聽見在做事的朋友講:我很喜歡學佛啊,可是現在每天上班,事情實在太多,不如等我退休之後,一定可以專心修行了。也有人說:現在那裡有時間修行,現在得盡力賺錢,不然等退休之後,連生活都沒有保障,還談甚麼修行。

 

    其實修行絕非人生份外之事,更非生活中額外的工作,也並不是非去道場就不能成就,世出世間本各有其方式,一切均可因時因事因人而制宜。佛偈云:「在家菩薩智非常,都市鬧處作道場,若能心地無掛礙,山中平地總四方。」故知修行是日常,家庭、市場都可以是道場,柴米油鹽醬醋茶無不是道,誠如吾人吃飯是否就一定非去餐廳不可?其差別只在法門之殊異,引領入道學佛的層次不同,共修較能藉由科儀及經典體現學道氛圍,戒除因怠惰散漫造成不能持恆的心志。是以六祖大師的頓教法門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佛經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修行乃是以「真心」、「直心」為基礎,之後形成「一心」,最後才到達「無心」。直心就是性情率真、真實無偽,有話直講,絕無欺瞞。能真心不奉承逢迎,直心待人,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一心的禪定氣質,具備了禪定的人格氣質,又能深信深解世事無常、人生如夢的道理,自能體證般若的心量,那麼也就離「心上無事,事上無心」的悟境不遠了。

 

    為何一定非修行不可?梁簡文帝《菩提樹頌序》: 「悲哉六識,沉淪八苦,不有大聖,誰拯慧橋。」累劫累世以來,人一直於無明中造作,如是因,如是果,隨業力流轉,流浪生死,業因業識無從改變,注定了苦無出期。生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熾盛苦,即便權勢在握之者,縱然富可敵國之賈,或若帝王將相之尊,又有誰能跳脫免去上述之苦?在業海浮沉的波濤裡,何人能置之於外?苦與樂,影響我們身心的健康平衡,是人們生活中時刻不離的現象,古今許多學說理論、宗教信仰,都離不了如何得到快樂。世間苦樂不離緣起法則,知樂因也由苦,斷苦因才能離苦得「純大苦聚滅」的出世間樂。《圓覺經》說:「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佛陀依四聖諦「苦、集、滅、道」而成就大悲等功德,說苦的用心是源自無上大悲心,是為了教導眾生經由對苦的深刻體會,理解造成這苦果的原因,而能尋求斷除苦因;在指出眾生的大苦病,大苦病因之後,接著開示斷集可以離苦病,滅除所有苦厄,獲得出世解脫的樂果,並教導我們離苦集證聖果的修道方法。

 

    苦諦是人生論,道諦是修道論。道諦的內容分為八項,稱為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只要修成八正道,便是離苦的解脫境界。正確的知見非常重要,正確的知見是相信三世因果。有了正知正見後,就會相信自己這一生所受的苦,是肇因於過去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業。常有人說:「我這一生從來沒害過人啊!為什麼要受傷害呢?」要知道當前的果報正是過去生中所種的因。我們從無始劫來,流浪生死,在這麼多的一生又一生當中,不知道跟多少眾生結了善緣及惡緣;結了善緣便能得善果,結了惡緣自然就會得到惡報。如何才能夠離苦得樂?首先是停止一切造作惡因,亦即不再造諸惡,然後是坦然受報。在於立身處世方面,知其世事一切乃如是因、如是果,都是因緣聚合所故,既有緣生即有緣滅。現代有五子登科樂之說,意即房子、車子、銀子、妻子、孩子;經典說世間有財、色、名、食、睡五欲樂,對縱欲者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佛法又說有色、聲、香、味、觸五欲樂,能勾起貪欲,能破種種善事,障礙修道法。《華嚴經》說一切眾生「長夜在生死中,憶念五欲、貪著五欲、愛樂五欲、心常流轉五欲、境界永沒五欲,莫之能出。」所以照破無明虛幻之障蔽,凡事隨順因緣莫強求,切勿身陷而無以自拔。本院主席有謂:「一切有為法皆非道也,已失真道之體,不可謂之道也。然人心不滅,道心不徹;人心不滅者,未能看淡俗情。凡人皆有真性,能造大器道基也,只因不能看淡世俗,致使道心不徹也。所謂道心者,淡有淡無也,淡得淡失也,淡毀淡譽也,淡生淡死也,能看破一切俗情便是道心,若用此心而修,則道可成,降魔而魔自消。」

 

    人生一遭所圖為何?一切在於個人之取捨,其箇中滋味也由人自斷。自古多少英雄豪傑,當世幾希的名人梟雄,誰能不淹沒於塵慾而葬之黃土,享盡榮華富貴之餘,食寢亦不過三餐七尺,為了欲求追逐浮華虛榮,無止盡的心生分別、煩惱、執著,以致傷身勞神、形魂消損,此之前人行跡斑斑,後人絡繹不絕。稍駐足吧!放下滿身的行囊,換個心態,當我們收拾起比較、計較的心,你會覺得張三、李四並不真的那麼討人厭;換個角度來思考,王五、趙六也是可以當朋友的,衷情一回山水,你會覺得雲淡風輕,海天一線更廣闊,我想沒有人希望當有朝一日我們站在生命的盡頭,回首過去的時候,我們不知該如何評價我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