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 問心敬神

          
       正心拜神天助自助

             

 

 

 

神下凡世間救人,乃責任所在,對待凡人一切秉公處理,並不是人用請託,或用物品所可賄賂的。因此,拜神的意義應該是「先在神面前誠心的檢討自己,並懺悔過去種種行為的不是,並盼能承神之鑒察,爾後不再重蹈錯誤,且以神過去的行為作為模範,有始有終追隨學習。」以為拜神的目的。

 

 

                             

        

 

 

拜神最重要的是有「誠心」,沒有誠心的拜神,就算供奉再多的禮、金紙,也不過是一種諂媚的行為。以神的正氣與高貴的品德,豈會在乎這些不實的行為呢?所以,要拜神其最重要的就是真誠,而不是奉承。

 

 

         

論民間拜神的目的,無非是在求神明的庇佑,或盼望助其事業順利,或消災除降福平安。這些目的,在拜神的意義上來說,這原是崇高而有意義的一面,但是,由於長久演變的結果,這層崇高的意義被時間沖淡了,人和神的關係,也變得十分現實了。當神在助人達成祈求的目的之後,人也必須以答謝神明,如演戲或豐富的禮來回報神明。其實,神明豈是如此現實的呢?事實上,神明是將促使人類從善做好,視為本身道德上的責任,因此,神明在助人之前,總是要先看看求的人,是否真的對人類社會能有所貢獻。所謂:「天助自助者。」神幫助的人,絕不是一個貪圖勢利,或者好吃懶做的人,或為非作歹的人。因此,真正說起來,人只要能知本份,並能處處為善,根本也不必求神,神自然會去幫助這些行善和奮進的人,而不必物品或有形的回報。所以,我們拜神,拜的是神的精神,因為每一尊神都有其獨特值得效法的品德,以神過去的行為作模範,效法偉大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出來,並充分發揮與生俱有的良知良能,激發無限的潛力來影響眾人,圓滿人生,這才是拜神的目的,千萬不能以為神是萬能,事事依賴

       拜神若能清楚以上的觀念,拜起神來才有意義。通過「拜神」的歷程,應是使人人皆能成為正人、善人,並且藉著信仰,使人人能充份發揮自己的良知良能,跳脫虛無、絕望的臼過著有遠景、有希望的生活,並集結具有共同信仰的人,一起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黑暗和罪孽,讓正義抬頭,也讓光明普照人間,如此,我們將不必去追求另一個遙遙無期的天上天堂,便能直接在地上建立起屬於我們的人間天堂了。

 

 

 

        正信與迷信

 

 

 

 

       中國有五千年之悠久歷史
,先人對於一些大自然的現象,懷著不可抗拒的恐懼感,於是不得不求助於無形的力量,因為人們相信神具有高深莫測廣大之神通,對於天災地變自有可與之抗衡的力量,故人们透過一些簡單誠敬的儀式,以表崇天地敬鬼神,藉此望能消弭災難並獲天地鬼神之庇佑。

 

 

  

當今宗教自由寺廟林立,但人們崇尚講究實體數據的科學,對於信仰觀念已日趨淡薄,認為宗教信仰不該是身為一個現代人文明的作法,人不當受本體之外者所支配,頂多只能視其為文化之一環。相對的,這亦降低了宗教對於社會道德規範的正面功能,致使當今道德不張、倫常不,人心不古民橫流,社會弊病百出。加上一些神壇之主持、童學養、素行不良,多以修士自居不以道德自持,捏空作餅故弄玄虛,以曲作直本末倒置,迷惑人心,使正統宗教倡導良善化倫常之本義蒙上一層陰霾,令人難辨望而卻步。

       時下對於所謂之宗教信仰,大體都處在一知半解間,對於神明亦缺乏正確的認知與定義,不是一味的祈求就是輕蔑,或者總依人偏狹觀點來定位神,殊不知未經明心復性的人,其思維與神明是有絕對落差的,人總易流於執相而難以超然視事,處事易反為其事所縛。而神已超凡入聖域,其具備著大無畏、慈悲救渡的精神,將救贖與渡人視為己身之責,所謂菩薩眼中無惡人,要人本著誠敬之心禮神祈禱,神自可由其起心動念間感受得到,亦毋須喃喃而語之,是謂心香一柱達天京,即為此意。學道之人貴在明理,明其理方能正其心,正心之人皆可養浩然之氣,人正氣而處世,效法神的慈悲而仁愛,體悟神之善巧方便以為圓融,閱覽聖藻經典以啟發智慧,如此,正信與迷思豈不一目了然,宗教即是做人宗旨的教育,神即是教我們如何做人的導師,而今日之神何嘗非昔日之庶人呢?

       時下之人皆知敬神必發之以誠,而人人亦皆謂己誠。孔子說:「誠者,不自欺;誠者,擇善而固執。」誠乃真心一意的表現,心為誠之舍,誠乃心之用,非是備妥豐盛的祭品與金香即可謂誠,非是點香燃燭頻叩首即可謂誠,待人以誠之人禮神必亦誠,然禮神誠者非即是誠人之人,因為人對神有所祈求之心,再者神亦具備著人所不能及的能力,人擔心冒犯了神而遭神降罪,所以人敬畏神實屬當然。然而人彼此卻難以誠心相待,因為人易發於比較、計較之心,易盛氣凌人、逢迎諂媚,視利我者乃我輩,悖我者為他之類,故人難以誠相待,殊不知不能和善待人、慈悲愛人,即人道難立,不能立人道,所修所學之道為何?又焉能達天道乎?學道者豈能不戒慎之!